开启声音记录史圆筒留声机
人类在很久以前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希望能将声音直接记录下来。直到 1877 年,美国科学家托马斯 • 阿尔瓦 • 爱 迪 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这个梦想才变成现实。
声波震记器
历史记载,1857年法国发明家斯科特(Scott)发明了声波振记器,并于1857年3月25日取得专利,是最早的原始录音机,是留声机的鼻祖。
声波振记器只能将声音以波形的方式记录下来,却无法即时回放。直到2008年,斯科特留下的波形所表示的声音才被还原出来,原来是法国民歌《致月光》。
斯科特和他发明的声波振记器
工作原理
这台机器有个号角型的话筒,话筒大的一端开口,小的一端装有可调节黄铜管,黄铜管上带有可以像人的耳鼓膜一样随声波震动的薄膜。黄铜管和前面的滚轴通过一根猪鬃毛或者钢针连接,滚轴上一般包裹着蜡烛熏黑的纸张。声音通过开口的话筒传送进来,使薄膜震动,薄膜再带动钢针震动,把震动的路径刻录在纸张上。
声波振记器记录下的波形
第一代锡箔圆筒留声机
1877年11月21日,美国发明家托马斯 • 阿尔瓦 • 爱 迪 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留声机,人们称赞为“十九世纪的奇迹”。从此录音技术使人类获得了记录、贮存、重放声音信息的手段。
1878年爱迪生成立制造留声机的公司,生产商业性的锡箔唱筒留声机,也是爱迪生的第一代留声机。
结构与工作原理
圆筒留声机由大圆筒、摇柄、金属小针、喇叭和膜片组成。锡箔材质由于磨损大,每个滚筒只能播放两三次而已。
其工作原理是将声波变换成金属针的震动,然后将波形刻录在圆筒形腊管的锡箔上。当针再一次沿着刻录的轨迹行进时,便可以重新发出留下的声音。
锡纸上的声音痕迹
第二代蜡质圆筒留声机
“电话之父”亚历山大·贝尔对爱迪生的锡箔圆筒留声机进行改良,将锡箔圆筒改为涂了蜡的圆筒,且以宝石针头播放,因此噪音减少很多,而寿命也相对更长。
锡箔具有易形变、无法长时间保存的缺点,导致了平均每一张锡箔在录音后只能播放2-3次,这是爱迪生第一代留声机的最大缺点。而涂了蜡的圆筒足够坚硬,能在反复播放之后保持原有刻痕。
馆藏爱迪生蜡筒留声机 馆藏爱迪生公司蜡筒
1888年爱迪生开始改良他的声音载体和机器。第二代留声机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作为扩音器用的喇叭形音筒,增强了声音的响度;而因为蜡筒经过处理可以反复使用,便用蜡筒代替了锡箔,选出了“棕蜡”、“黑蜡”作为留声材料;机箱里装上了驱动装置,每次只要上紧发条,就可以平稳地自动录放,提高了声音的品质。
馆藏爱迪生蜡筒留声机
改进后的圆筒留声机声音清晰逼真,由此也开始了商业应用阶段。至此,圆筒式留声机的声音载体——蜡筒也最终定型。
圆筒留声机的应用与发展
爱迪生最初发明留声机的意图是记录会议内容、遗嘱或名人名言,没想到大家都热衷于娱乐功能,爱迪生便顺应大众需求,制作出蜡筒唱片,里面预录了流行歌曲、民谣、唱诗班等声音,以50美分一筒的价格售出,蜡筒唱片也成为了圆形唱片的雏形。
馆藏爱迪生蜡筒留声机
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可谓录音技术的里程碑,但留声机的发明之路并没有就此停止,后来圆盘式留声机的诞生,在商业上对圆筒式留声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1912年,圆筒式录音被淘汰。
馆藏爱迪生蜡筒留声机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整个太阳;一座博物馆,可以为我们展开一部卷帙浩繁的历史巨著。迪士普音响博物馆收藏着横跨东与西、纵越千百年的经典声音的记忆,是我们走进声频世界的一把钥匙。迪士普影像历史博物馆以视频发展史上各阶段经典设备为牵引,以视频发展的文化底蕴为内核,承载影和像的精彩记录,带我们走进视频科技的历史世界。
编辑:吴敏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