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 | 三百年徽派祠堂重生广州市迪士普音响博物馆

 

殊不知在广州这个现代化城市内还有这样一座古色古香气息的徽派祠堂,与白墙灰瓦的徽派建筑,共同组成了一处充满文化气息的世外桃源。坐落在我们迪士普内的就是中国徽州古建三绝中的“徽派祠堂”。

 

在广州市迪士普音响博物馆,我们将曾经坐落于安徽的一座包氏祠堂整体迁移至馆内收藏,从全国各地找来40多位专家和能工巧匠,历经两年多,终于把整座祠堂复原于此,这里的一砖一瓦一木全都按它原有的制作工艺进行修复,即“榫卯结构”工艺,整座房子,没用一颗铁钉子!

 

神奇:

复原过程没用一根钉子

眼前的这座名为“贪德堂”,在重建过程中,每一砖、每一瓦、每一根木料,都严格遵循了它原本的制作工艺,即古老而精湛的“榫卯结构”工艺。这种工艺不使用任何现代连接材料,而是巧妙地利用木材之间的凹凸部分相互咬合,从而达到稳固连接的效果。因此,在整个重建过程中,没有使用一颗铁钉子,完全保留了古建筑的传统韵味和精湛技艺。这样的重建方式,不仅展现了工匠们对古建筑的敬畏之心,也让我们得以再次领略到“贪德堂”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前世:

百年木结构建筑因扩道被拆

“整个建筑是从安徽搬迁回来的。”重建者王恒馆长说,原来此徽派建筑是清乾隆时代木结构祠堂,已经有三百年历史,“整个建筑物都是木结构,里面没有一根钉子,全部靠木头镶嵌而成。”

“10多年前,当地扩建马路,该建筑属于拆迁范围,”王恒馆长说,“一名广州老板通过合法途径买下该建筑,并运回广州。”

 

搬迁:

拆祠堂像拆积木装了6个集装箱

“这座百年木祠堂拆的时候要非常小心。”王恒馆长说,木结构祠堂就像一个积木盒子一样,“工人要一件一件慢慢拆。”就这样,柱子、石柱、壁画等,全部由工人打包,装上汽车,拉回广州。拆下的木头等装了6个集装箱,全部拉到广州一仓库存放着。“徽派木祠堂在广州仓库一放就是十年。”王恒馆长,当年购买者找不到合适地方重建,广州潮湿天气也让木建筑容易腐烂……种种原因,导致难以重建。“后来,我知道这个消息,从购买者中把它接手过来,酝酿重建。”

重建:

花费600万元最难找的是设计图纸

“重建最难找的是设计图纸。”王恒 说,三百多年前的木建筑祠堂,“如今成为一堆散件。如何重装起来,我们花了很大力气。为了筹备重建,我花了一年时间从全国各地找专家、工匠,找缺失的木配件,找不到的需要重新制作。”

万事俱备后,王恒馆长选择在广州市迪士普音响博物馆内重建木祠堂,“主要是因为广州太湿热,木建筑在室外重建不利用保护。为了承载百吨重的木祠堂,我们特意加厚了厂房楼板承重能力。同时,配置空调、抽湿等设备。”

王恒馆长说,从全国各地找来的20多名能工巧匠,又花了一年时间才把木祠堂重新拼装起来。他说:“整个复原没用一口钉子,缺的部件也用古木料重新补回来。单单重建木祠堂就花了600多万元。”

 

今生:

历时两载木祠堂重露峥嵘

 位于广州市迪士普音响博物馆的木结构祠堂重露峥嵘。

 

王恒馆长说,重建木结构祠堂前后花了两年时间。木结构祠堂为三进建筑,“高度为10多米,长度37米,宽度14米。该木结构祠堂占地四百平方米左右,有68根柱子,重量大约百吨。”王恒馆长将该木结构祠堂命名为“贪德堂”,“希望大家贪念少一点,做任何事情讲道德多一点。”

在木结构祠堂正中,供奉着万世师表孔子。在该木结构祠堂柱子上,王恒馆长找来10多幅古对联、牌匾等,“让木结构祠堂更加古色古香、唯美。”

王恒馆长认为,花巨资重建木结构祠堂,就是让这些古老民间工艺“永生永世”流传后世。

 

这座重生的徽派祠堂“贪德堂,不仅是一座展示传统文化的场所,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它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为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努力。

 

总的来说

广州市迪士普音响博物馆交通便利安静闲逸

有着很多精彩之处值得仔细探寻

空闲时来这里放松,再合适不过啦

 

如果你想聆听百年前的声音

马上和我们联系吧